从“临视下土”到“观民设教”

admin2023-08-27 13:55古筮案例

古易筮法研究_周易古筮法_周易古筮案例

周易古筮案例_古易筮法研究_周易古筮法

摘要

从“临视下土”到“观民设教”

———析《周易》“临观之义”的人文内涵

施炎平

摘要:从卦序逻辑的角度看,临、观二卦可视为《周易》六十四卦大系统下的一个毗邻对应、富有特色的小系统。本文依循“主训诂重明道”的治《易》理念和方法,通过考察临、观由语词到卦名的发展过程,解读卦爻辞并剖析其含义,探讨卦爻辞与《彖》《象》之阐述发挥之间的思想连结、义理转承关系,着重分析“临视下土”到“观民设教”的思想逻辑演进,进而揭示“临观之义”神文其表、人文为实的内涵特质,力证其作为中国古典人文精神早期凝成的典型案例,具有重要价值和资源意义。

关键词:相临之卦;中正以观;神道设教;观民设教;临观之义

《周易程氏传》“时”论的人道关切

祁博贤

摘要:《周易程氏传》对“时”这一概念有深入的考察。“随时变易以从道”是天地万物与人事活动的共同法则,它既是对宇宙秩序的描述,又是对价值规范的揭示。在程颐那里,“时”是“理”的具体化,“时”构成了必然的存在秩序和应然的价值准则。与此同时,“时”包含了不同的可能性,为人的自主抉择留下了一定空间。面对“时”,人们应该关注的并非其所规定之“命”,而是如何在其中践行“义”。人的努力虽不能扭转“时”之发展趋向,但可以调节“时”的具体进程,并由此为“理”在人类社会中的实现创造可能。

关键词:程颐;《周易程氏传》;时;随时变易以从道

王龙溪对《周易》乾卦义理的心学化诠释

李富强

摘要:以往研究未能呈现王龙溪诠释乾卦义理的整体面貌。事实上,其“以心摄易”的解《易》进路,彰显了良知心体为宇宙造化枢机、《周易》可收摄于良知心体中、道德本心为万物存有根源的意涵。他把“乾知”解释为“良知”,开辟了道德主体即宇宙本体、天道性命相贯通的道德创生的存有论。“无欲者,心之本体,即所谓乾”将良知心体的自发性与乾卦的刚健无欲之德绾合在一起,内在地蕴含着心学的工夫论与境界论。尽管王龙溪的解说有过度诠释的嫌疑,且缺少体系建构与理论内容上的完备性,但他对《周易》乾卦义理的心学化诠释丰富了心学和易学的义理内涵并促进了二者的会通,具有重要的经典诠释学和思想史意义。

关键词:王龙溪;乾卦;乾知;以心摄易;无欲

《周易》古经豫卦本义为“备预”考

李尚信

摘要:豫卦之豫,多被释为“和乐”之意。然综观豫卦卦爻辞,豫应解为备豫(亦作备预),即凡事事先要有所预备。豫卦卦象“顺以动”即顺道而动,要做到顺道而动,就要事事时时有预见性,要备预、预防、防患。卦辞是以建侯行师作为典型事例来说明备预与防患的重要性,而《大象传》的取象、取义既与古经有别,又非全无联系。初六爻“鸣豫”最难解,试释为有名无实的备预和防患。谦卦两个“鸣谦”与豫卦“鸣豫”之吉凶相反,当缘于重内、重外之不同。六二爻讲备预、防患的关键在于知几,一些传统解释将“介于石”释为一种德行操守,存在以德代智的局限。六三爻有几种可能的释读,难点在于“盱”字。不能自始至终地坚持备预、防患会有悔,备预、防患迟缓或不及时亦有悔,这也许是相对最自洽的释读。九四爻讲备预、防患之大成,颐卦“由颐”与此类似,亦是讲颐养之大成。六五爻讲疗治疾病当以预防为先,说明在《周易》古经形成之前已有预防医学。上六爻讲备预、防患一刻也不能停止,这是走向成功的保证,中间即使情况有变化,也不会有过咎。升卦上六“冥升”与本爻“冥豫”有相近处,一指事上升之深远,一指人备预之深远。上六爻辞与其《小象传》,一从理想状态而言,一从现实状态而言,表述角度并不一致,吉凶亦有别。

关键词:《周易》古经;豫卦;备预;预防医学

埶:“势”还是“艺”?

———《坤·大象传》“地埶坤”新释

陈明

摘要:“地埶”之“埶”字有“势”和“蓺”两种理解。班固以埶为势,王弼注《易》因之,孔颖达将王弼注收入《周易正义》,埶之势解遂成定论。但势为名词,不仅无法与地组合成与“天行”类似的句子以表达相应意义,并且将句子主语由与天相对之地这一坤卦所像之象转换成了地之形势,遂使坤卦顺天之生而来的地之成这一功能意义失去了着落。埶当作蓺(艺)解,培植、使生长发育之意。“地埶,顺”即“大地含弘光大发育万物,顺承上天”。此解文从字顺,意义贯通。

关键词:天行;地埶;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管子》会通象数易学考

卢璐

摘要:《管子》与象数易学之关涉,学界尚未予以充分探讨。《管子》论及《周易》制作之事,并强调了《易》“合阴阳”“守祸福”之性质。《管子》中的四时阴阳五行类内容,系现存早期时令思想之代表,与先秦秦汉象数易学、占筮易学密切相关。具体而言,《管子》将四时、阴阳、五行相结合,开整体阴阳五行说之端绪;《管子·轻重己》所论历法,是二十四节气之源头,为汉易卦气说提供了历法基础;《管子》论天干配五行,与清华简《筮法》及汉易纳甲说相关;《管子》以数字配五方,或与宋人所谓“河图之数”相关。《管子》中的四时阴阳五行类内容,含蕴着天人贯通、时空一体思维和吉凶灾异思想,这些思想可于《周易》古经中考其滥觞,亦可于后世象数易学中见其流衍,是《周易》象数学之哲学基础。

关键词:《管子》;象数易学;阴阳五行;时令

论洛书图式对《洪范》诠释的影响

白发红

摘要:如何理解九畴的次序以及整体性地把握九畴,一直都是《洪范》研究的重点问题。源自宋易图书学传统的洛书图式介入到《洪范》诠释中,对探讨这一问题有积极的贡献。朱子、蔡元定确认九宫数图为洛书,蔡沈将之采入《书集传》。洛书图式的介入,确立了以皇极畴为核心畴的九畴整体性图景,并使畴与畴之间逻辑关系的建立成为可能。就朱子后学而言,陈埴从气化的角度说明九畴在洛书图式中的位置及关系周易古筮案例,王柏则致力于在畴与畴之间建立普遍的关联。王船山打破了朱子学皇极畴处洛书中五的匹配模式,重新确立五行畴的核心畴地位,重建洛书与《洪范》的匹配关系,推出了一种崭新的《洪范》学。

关键词:洛书图式;《洪范》;陈埴;王柏;王船山

杨万里易学的义理建构与现实关切

赵敬仪

摘要:“引史证易”是杨万里易学的显著特色。相较汉唐的“以史注易”“以史解易”,其“引史证易”更注重义理学构建。他认为《易》乃通变之书,试图由《易》之理洞照天人之理,再以“史证其理”完成易道即天理的哲学构建。在心性论上,杨万里受到了湖湘学派的影响,主张“性体心用”;在工夫论上,他推崇二程的诚敬工夫,强调工夫修养必须落实在日用常行、经世致用之中。究其根本,“引史证易”只是其治《易》的方法、工具,其目的在于从浩瀚的史实中梳理出盛衰治乱之理,进而把注解《周易》与拯救国运的现实关切联系起来。

关键词:杨万里;史事宗;理;道

唐君毅的感通玄学

蔡祥元

摘要:唐君毅立足儒家心性哲学传统,创造性地使用和发挥《易传》中的感通思想,建构了一个涵括中西印基本哲学精神的思想体系。相比熊十力的宇宙本体论模式,唐君毅的感通形上学具有一个认识论维度,思想上更为饱满。虽然如此,他的论证并不彻底,其思想构架也未超出他所批评的黑格尔主义,由于没有区分开不同层面的感通,其细节处往往失于含混。如何接取唐君毅的思想洞见,在人的生存体验层面建构新的感通论,是当代儒学也是易学现代转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感通;体用;生命存在;境界

儒道会通的两种型态

———牟宗三对王弼易学的批判反思及其理论困境

马士彪

摘要:王弼通过“得意忘象”的方法展示出一个“内容真理”的领域。牟宗三认为,魏晋玄学对这一领域的形上思考属于主体境界心灵下的“内容体会”,而非对本体的抽象观想。在这一诠释脉络中,王弼《周易注》被认为只能揭示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形式义”,无法触及儒家心性义理的宗骨,并且其《易》注蕴涵的儒道会通模式,以儒道两家共享的“无”的境界作为会通基础,无法彰显儒道义理的本质差异。牟宗三在批判王弼易学的过程中构建出一套“纵贯两态”的儒道会通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儒道义理分别属于同一“纵贯”关系的两种不同讲法。然而,其儒家“纵贯纵讲”的基本界定不能成立,并且其儒家本位的立场使得这一会通模式沦为了主观性的会通。

关键词:王弼;牟宗三;儒道会通;内容真理;道体儒用;纵贯两态

余敦康的易学思想与学术旨趣

寇方墀

摘要:余敦康先生的易学论著居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易学研究的前沿。他认为,《周易》实现了宗教巫术与哲学思想的结合,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缩影。《易经》与《易传》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既不能相离又充满张力。《易》道是历代易学家思考时代精神的原动力。后世学者对《易》道的发挥,是为了揭示《周易》蕴含的思想精髓与价值理想。《易传》是儒道在最深层结构上的完美互补,它不仅把儒家的人文主义与道家的自然主义结合在一起,与其他各家的思想也是相通的。余先生的易学研究并不停留在梳理易学源流的学术史层面,而是有着深沉的人文情怀与现实关切。

关键词:余敦康;《周易》;易学;学术旨趣

心理之间———传统理学的现代反思

沈顺福 马萍萍

摘要:心理关系是宋明理学最重要的议题之一。理是普遍实体,这种普遍实体产生于人们对经验现实的抽象与反思。它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超越的,即超越时间与空间,无法被经验所认知。它是一种可能存在,这种可能存在是消极的存在。同时,理学家们接受了理一分殊说,最终形成众理说,即认为宇宙间不但有普遍的公理,还有各种不同的分理。消极的可能存在之理如何走向现实? 它需要积极主动的人心的活动,这便是人欲。众理说要求对不同的理进行甄别与选择,只有经过此番选择周易古筮案例,普遍的理才能进入个人思想中成为具体行为的准则。传统儒学欠缺这一环节。

关键词:理;普遍;可能存在;心

宋明心学的先声:邵雍心学思想发微

张恒

摘要:邵雍在术数上的用力使其常被冠以术数家之称,更有学者干脆将其排除出理学家行列,这些观点有待商榷。邵雍从“心迹之辩”的时代议题入手,试图通过先后天学的建构伸张其“心迹为一”观,对治佛教的“心与迹二”观。在邵雍看来,“心与迹二”之弊在于以此意识心观物难以观见真知,为得真知须扬弃“一己之心”而至“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即天地万物之至理,与“道”“太极”同阶,与“性”“命”一致。唯“圣人之心”合于“天地之心”,顺乎万物至理。由此,邵雍苦心经营的宏大象数体系意不在“数”,而在“数”后之“理”,在“理”“性”“心”的超越性贯通,在学为圣人、学为仲尼。尽管邵雍的理论建构在广义理学思潮中并不是那么典型,但他对儒家价值的持守、对超越思维的探求与对圣贤工夫的践履使其跻身理学开拓者行列,并成为宋明心学之先声。

关键词:邵雍;理学;心学;天地之心;心迹之辩

相关文章

周易古筮案例 我花了十年时间创作的原创作品斌原作

周易古筮案例 我花了十年时间创作的原创作品斌原作

《古筮真诠》带你穿越古人的易学世界(1),万里千山从头跃,整合各个层次的理论,打下扎实的基础。《古筮真诠》带你穿越古人的易学世界(1),万里千山从头跃,正确预测和了解自己的未来走向,有效地求福避邪,积极创造美好生活。...

风水堂:梅花神数的真正秘密

风水堂:梅花神数的真正秘密

「古筮梅花易」~传统古法梅花神数贾卦主要用干枝,古代梅花彝则直接用上位高手的《易经》卦。「古筮梅花易」~传统古法梅花神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重要的顾虑和目的。学过古代梅花魔数的人,可以利用这个风水绝技为顾客看风水。「古筮梅花易」~传统古法梅花神数,包括网络上的梅花所无法企及的。...

中国最早的“政典”《尚书》的首篇

中国最早的“政典”《尚书》的首篇

古代天文星宿象征比附意义之“天命观”“伏羲女娲”,是最初“阴阳”哲学的化身;“三皇五帝”,源于古人天文观象星宿的认知和原始宗教崇拜;“易卦”“河图”,来自观象授时的数术演算,等等,几乎所有中华古老文化古筮六爻属朱辰彬首创理论之,都可以从天文活动中找到源头。...

66管辂,管辂丞,什么官职呢?(209年-256年)

66管辂,管辂丞,什么官职呢?(209年-256年)

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为啥,没有聪明人能懂,这里面涉及到很深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要靠悟性,而不是著书立说,包括现代很多易学大师,每个人断卦都不同,这就是每一个师傅的经验,还有分析,逻辑推理到不到家的问题,这东西还真教不了!...